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教育文档校本教研—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11-08 12:25:08校本教研
浏览次数:218次 
标签:校本教研大全,http://www.duosi8.com —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xx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课程專家及教育工作者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与局限,要求政府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将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职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管理与评价。19xx年6月,****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开始了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校本课程模式的建构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疑虑,发现了一些问题。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普遍认为,现在所建构的校本课程模式,主要以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为主要内容,其中由于涉及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是小学内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与主要表现形式。然而,通过在开设了校本课程课的学校考察,我们所看到的校本课程与原有的活动课、兴趣小组似有相同之处,甚至大有“换汤不换药”之嫌。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校本课程”的“庐山真面目”吗?校本课程与原有的活动课、兴趣小组异同何在?两者之间就是简单的等号连接吗?------这些问题,困扰于广大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者心头,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会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穿新鞋、走老路”。有其名而无其实。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去年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开始的,在一年的摸索与实践中,我们仔细比较、深入探究,冷静地思考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正在“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一、活动课与兴趣小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发展基地的,学校享有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的绝对权利。这也就是说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和教师有了充分自主权,而这一权利的“下放”在以前是我们难以设想的。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全部地位。课程的设置一向是由国家说了算、定了干,而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是在绝对的指令下进行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从表面看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是非常主动的,我们可以决定一节课怎么上、上完了后怎样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有了对“课程”的拥有感。然而这些我们可以“掌握”的内容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是一个系统,不仅仅表现为一节课、一次测试,在传统的课程体系面前,学校和教师只有服从。在以前,我们没有哪个学校和教师可以决定开哪一门课,并将其纳入与其它课程并驾齐驱的运行轨道中;我们也不能改变哪一门课应该怎么上,哪一个知识点是多上还是少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在国家课程中,始终只是“渗透”。因为有太多的诸如教参之类的“规章制度”给我们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界线。于是,一些带有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的教育,就在活动课与兴趣小组中表现了出来,并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小记者班,锻炼学生思维的思维训练班,拓宽视野的科技活动小组,培养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电脑活动小组,还有美术小组、书法小组------这些兴趣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课中,有着较大的“校本开发”的成份。首先,兴趣小组活动课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与周边资源开设的课程。是学校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为(当然在此之前,我们或许并不以为这是一种参与课程的行为),在这里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不再是“渗透”,而是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因为需要这种体现,学校才有这种主动的行为。其次,在兴趣小组活动课中,学校是基地,是享有绝对主动权的,学校可以决定哪一个活动小组可以开设,哪一个不具备开设条件而不开设,哪些活动小组开设多长的时间(也就是课时),这些安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的管理。最后,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课中,教师也是同样享有充分的主动权的。他们可以决定哪一次活动上什么内容,哪一些内容上或是不上,一个阶段的学生学习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考核。这时候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拥有“课程”,他们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兴趣活动小组的管理职责。

    从这一方面来看,原有的活动课开设与现在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有着相同意义的,他们都以学校为基地,倡导学校与教师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体现学校意志与教育取向。应该说,兴趣小组活动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二、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那么校本课程就完全等同于原有的活动课与兴趣小组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等同的关系,我们就没有了研究校本课程的必要。应该说,兴趣小组活动课仅仅是校本课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一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学科课程的延伸,是学校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从以往被动教育向如今自主决策、构建课程的转变,真正意义的校本课程有许多原则是原有兴趣小组活动课所不能体现的,因为我们原有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忽略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

    1、学生的“真正需要”

    校本课程不光是学校与教师的参与,更加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而且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不是单一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决策者之一。这在我们原来似乎是大不可能的事。在我们的观念中,学生就是学生,以学为主,而且应该对教师是绝对服从的,即使课程开发由教师来决策,但学生又怎能参与决策呢?这样一来,教师的地位有何在?然而,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主体,“主体”是有“发言权”的。审视原有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名为“兴趣”,但其实不然。我们的兴趣小组有着一定的强制性。例如:因为要参加某一次的数学竞赛,开设了奥数兴趣小组,而参加的学生主动。他们都是各班的数学尖子,你可以说他们的数学成绩一定好,但你不能断言他们对数学一定有兴趣,这样的兴趣小组就是强制的参与。这样为了对付某次竞赛而开设的兴趣小组比比皆是,有的学校为了长期保持训练,就成立了相应的兴趣小组,成为了活动课中的一部分,这显然不是校本课程所提倡的。同时,原有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很大程度上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产物。学校一般是具备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有哪些设备就开设什么课。而这些课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就是学生所需要的。没有市场的课,就没有它存在的实际意义,也最终所被淘汰。

    那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生是怎样的参与课程,并且决策课程的呢?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享有相对的学习选择权,是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向如今主动探究的转变。一般来说,校本课程要开设的课程首先是学生所真正需要的,这就要学校在开设课程之前,做好学生的需求调查,就像做市场调查一样,知道学生有哪些方面的需要,再开设相应的课程,然后在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这其中,学生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间接的决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如果学校不顾学生需要,开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没有学习价值的课程,最终会因为上课人数少或是没有而被停止。无锡市锡山中学是全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多年了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所学校的原有活动课中有一门自行车修理课,学校认为,学生们每天骑车上下班,学习这些知识有用武之地。然而,在学生选择课程时,这门课因为没有多少学生参加而没有开设,理由很简单: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意义,自行车真正坏了,知道怎么修也修不了,还不如拿到修理自行车的地方去修。这一事例很明显的体现了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的决策与参与作用。这也是校本课程与原有兴趣小组活动课的本质不同。

    2、教师的“第二职业”

    如果说原有的兴趣小组活动课是忽视了学生的需要,这还可以理解,而教师呢?不是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吗?这个“忽略”从何谈起。仔细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兴趣小组活动的教师有多少是教师自愿申报参加的?有多少又是“名正言顺”担当的?又有多少是学校顾全大局“统筹安排”的?我们的兴趣小组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小记者班的教师是语文教师,思维训练班的教师是数学教师,篮球小组教师的人选当然不会走出体育组的范围,科技小组的教师也不可能会是音乐教师。所以,许多教师在开课之前,就很肯定自己将是哪一个活动小组的教师,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学校安排的事情,自己操心也是枉然。这些就正是与校本课程的最大不同。

[1] [2]  下一页

,—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相关文章

tag: 课程  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大全,教育文档 - 校本教研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