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七年级语文试题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讲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讲义

11-08 12:26:50七年级语文试题
浏览次数:557次 
标签:七年级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duosi8.com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讲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衬托得更加恢弘阔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两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阙写眼前之景,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林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评价:这里没有市朝的喧闹,也没有官场的恶浊之气,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即景生发议论:目的在于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联系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意境很美,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得委婉动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白——月光皎洁;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第一句写了鸦雀栖树的情景,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第二句暗写了望月,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这两句话渲染孤寂、冷清的气氛,与人物的思乡情思融为一体。

诗的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最妙,新颖妥贴,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写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感之浓厚。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写出诗人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的激烈矛盾。“何似在人间”是诗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告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意思是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愿各自珍重了。表现了作者在无可奈何中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全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前两句抓住早春特点写景:早春的雨,是如酥油般的小雨;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的草,起初是不是惹眼的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诗的后两句运用议论,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上阙所写的景色: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这两句以声衬静,写出夏夜的宁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运用拟人的手法,想象仿佛那一片蛙声都是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历代文人写秋多悲秋之作,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四句情景融合:晴朗的天空,鹤群排云而上,一飞冲天,这样的景更能激发诗人的豪情,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十句话中有六句运用了叠词,“迢迢”、“皎皎”是形容星星又远又亮,“纤纤”描写素手之长,“札札”是摹仿织机的声响,“盈盈”形容水波晶莹,“脉脉”描写含情注视的神态。这些叠词的作用: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强了全诗缠绵的情调。

诗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勤劳的、痴情的女子,她因为思念而终日哀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并远调。

“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写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点明时令,又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和离愁别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情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实际上是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

 

 

 

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诗歌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写入寺所见,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从内心的感受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诗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诗人采用以静写动、以动称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是吻合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的景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夜荡漾漂浮。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风格雄浑渊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二句作者借蝉饮清露、居疏桐的生活习性,表明自己品德高洁、清廉的志趣。垂緌饮清露: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流响出疏桐: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两句借蝉抒怀,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野鸦: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诗人同情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首联:“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作者怜它是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尾联提到野鸦,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颔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颈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鸣叫呼唤,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作者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先总写,后分写。开头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望”字领起“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长城”是我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大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通过描写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对偶、比喻、拟人,化静为动,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须”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下阕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前两句承上启下,“折腰”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不同的。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这一部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春归”“春到”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衬托手法突出梅花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开放的难能可贵,表现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和梅花的坚贞品质。“犹有花枝俏”:以冰雪衬托梅花,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俏”字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下阕写梅花的品格。“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俏”,春天美丽的百花在竞相开放,梅花却独自离开,不占一点春光的便宜。这就是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衬托的手法,梅花虽已谢,但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表现了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梅花的特征: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无私奉献。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下阕抒情,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可以说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木兰诗 

北朝民歌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租税剥削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今我”几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表现诗人的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两句对偶,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寂寞、惆怅的感情。

颈联画面: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数目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愁”。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中流露出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思想倾向。

赏析“带月荷锄归”(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讲义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