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案例)课堂反诘???让人欢喜让人忧(作文2900字

(语文教学案例)课堂反诘???让人欢喜让人忧(作文2900字

11-08 12:26:19语文教学反思
浏览次数:988次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http://www.duosi8.com (语文教学案例)课堂反诘???让人欢喜让人忧(作文2900字,
      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在语文课堂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往往会就某一点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利用反诘来澄清思维,利用反诘来分析重点难点,利用反诘来让课堂出彩,或利用反诘来扭转课堂。好的反诘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感觉,往往能让课堂向纵深发展,或起到解决症点、顺利过渡的作用,但失败的反诘也常常让人莫名其妙,适得其反,或自陷囹囫,或让学生反感,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于被动。而大部分课堂上的反诘则往往是在成功的背后有值得反思的东西,其中不乏遗憾。   这次在听鲍国潮老师的《船过三峡》一课时,感到了反诘在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当鲍老师在分析到渔民的船在大江中随波摇荡的样子时,有以下片断: 师:你觉得渔民的船像什么? 生:像竹叶。 师:像竹叶?为什么? 生:因为竹叶很轻。 师:怎么呢? 生:那么小的竹叶在大河里会被冲来冲去。 师:说明什么? 生:小船在那里很危险。 师:还像什么? 生:像摇篮。 师:像摇篮? 生:像摇篮那样……摇。 师:像摇篮……我们说人的摇篮是生命诞生的地方,而这里的摇篮却是生命结束的地方。   这里教师的几次续问让学生弄清了几个模糊的概念,如竹叶和摇篮的比喻的合理与恰当,当学生无法理解摇篮的温暖与这里环境的残酷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及时地作了解释,而不再强迫追究下去,事实上再追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文本将小船比喻成摇篮也只是取了一个“摇”字的意义。   反诘运用成功的例子,另有一个教学“动物”初级概念的实例很典型: 师:什么叫动物? 生:鸡、鸭、猪、狗都是动物。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 生:因为他们会叫。 师: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师:鱼不会爬,只会游;鸟不会爬,只会飞。他们是动物吗? 生:他们是动物。因为他们会活动,能活动的东西是动物。 师: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生:他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机器才会飞会走的;他们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那就是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这个案例往往作为教学上的成功案例来演说,其中教师的不断追问可谓恰到好处,帮学生澄清了许多不清楚的有关动物的概念,让学生在申辩、补充说明中理解动物与其他东西的本质区别,从而明白了不能简单地从外在的形式来判断是否动物,应该是成功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像是一场相声中的扯淡,如果教师不自己作总结的话,可以一直扯下去,因为教师的每一次反诘,他也都是只抓住一点来进行反诘的,根本没有进行先后联系来看,而学生由于知识贫乏,只能就某一点作断言,要他们作出准确的定义确实很难,因此,最后,教师也不得不自己来解了这个“结”。学生虽是在层层深入、接近正确定义,但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生物”这个概念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雪中送炭”时是这样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 生:今年内蒙古地区遭受百年未见的雪灾,在灾区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送去救灾物资,这就是雪中送灾。 生:我在书上看到,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红军首长把自己仅有的棉衣让给快冻僵的“小鬼”穿,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你们讲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时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说,一个公司老板做生意时,急需资金,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位朋友及时借给他,帮他度过难关,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钢笔忘在家里了,同学把自己的笔借给我,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这样的事能叫“雪中送炭”吗? 生:不是。我觉得这点帮助太小了,算不上,再说忘记钢笔也不算什么困难。 师:那谁能来总结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在这里,教师的反诘帮助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即雪中送炭不只是在天冷的时候发生的,而且帮一些小忙也称不上雪中送炭。教师简单的两个反诘让学生轻易地就掌握了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不能不说是问到了点子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颇要能及时引导,并能一点而通。   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微波粼粼”时是这样处理的: 生:(查了字典后)我还学懂了“微波粼粼”这个词,“粼粼”就是形容水十分清澈,“微波粼粼”就是水很清澈。 师:“微波粼粼”是形容清澈?(语调上扬)你们认同吗?“微波粼粼”她说是形容清澈?你们说,认同吗?(学生没有回答,有不少人认同)形容水很清澈?(稍顿)看来这个词我们要来理解它,一可以读课文根据课文来理解,第二我觉得还有一种方法,查哪一个字就可以解决关键的问题? 生:粼 师:好,那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习惯用查字典的就查字典,你习惯于读课文的就读课文。没带字典的请你读读课文。 生:(好几个,看字典,自言自语)形容水清澈。 师:好,你来。 生:这边字典上写的是粼粼形容水清澈,还有一个组词:粼粼碧波。 师:粼粼碧波,但我们这个词是“微波粼粼”,整个词语仅仅是清澈吗? 生:我认为这个清澈当中还有一种很小的波浪。 师:噢,这个清澈当中还有一种很小的波浪,所以在灯光、月光、阳光下,这个水面有一种微波粼粼的效果,是吗?(生: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清澈。行吗?好。   至此,教师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了,学生只有字典,教师也只教他们查“粼”字,查出来的自然只有一种答案了,学生无法进入教师所设的意象,而教师还一味地反诘,对学生的知识表示怀疑,本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已是无可厚非的了,教师不必用反诘来表示怀疑,只需轻轻一点,“这个词中还有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考虑就可以了,而教师反诘之后却又无手段让学生证实自己理解上的错误,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粼”字的正确意思,没有作好相应的预设,结果教师在没有说服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接受了这个知识。   课堂上还有一种常见的反诘现象让教师不得人心,那就是当学生读错字、错词或错句时,有些教师喜欢面向大家提高音量声调再将他的错误重复一遍,表现上是提醒大家注意,实际上有一种对学生的嘲讽的意味,被点名读的学生会觉得很难堪而不认同教师,而下面的学生又会觉得教师在卖弄自己的学问,自己会读就这样反诘同学。当学生出现一些小错误时教师需要指正,但不一定要用反诘的语言,这样可能会伤到学生的自尊,错误时常会有,对学生来说也在所难免,教师只要进行适当地点拨即可,或将正确的读法直接告诉他,或指出有错误,给他一次自己纠错的机会。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课堂不必要的走形。   反诘的语气往往会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一般不宜多用,当反诘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从批判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或从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应付自如。反诘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方式,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避免,但我们要注意用在恰当的地方,这样,才会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案例)课堂反诘???让人欢喜让人忧(作文2900字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