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七年级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下课内现代文阅读 与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课内现代文阅读 与答案

11-08 12:26:50七年级语文试题
浏览次数:270次 
标签:七年级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duosi8.com 八年级语文下课内现代文阅读 与答案,

18.节选部分第①段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4分)

19.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回答。(4分)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2分)

(2)请品味加点词“只” “等” “才” “等”“先……然后” “无论……总”的作用。 (2分)

三、云南的歌会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三)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文后各题。(11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  划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在原文上改正。(1分)

2、  “对调子”即对歌,对歌有哪些内容?(2分)

                                                                              

3、  哪些词语能传神地表现出年轻女人对歌获胜的轻松快乐?(2分)

                                                                   

4、  为第一段拟个标题。(2分)

                                                                                

5、第二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仿写一段“晨练老人”形象。(4分)

                                                                                       

                                                                                        

                                                                                         

四、端午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成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①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②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③/。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单,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祥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1.选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者写“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用意是突出家乡咸鸭蛋的________________。

  3.(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什么?

(2)用袁枚的话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什么?

  4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画线句①给你的感受是

  5.画线句②引用文言文为文章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美。

 6.画线句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7.文中划       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8、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9、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10、你吃过高邮鸭蛋吗?学了此文说说你对高邮鸭蛋的了解。

11.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加点的字注音

沧海 (     )                      jí(     )贯

 

阅读《吆喝》选段,回答文后各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还有一些起到这种作用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4.请你谈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

    5.阅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写在下面。

    清早卖早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文中的哪一句是相互照应的?

                                                                                         

(2)这一段表现出作者对吆喝声怎样的感情?

                                                                                      

《藤野先生》

1.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2.D      3.深深的自责精神,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4.D     5.“匿名信事件”  “幻灯片事件”

1.c 2.蚊子多、饭菜不可口。  3.B。突出一种惊奇,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乐观精神。4.否,为引出下文作者“受优待”作铺垫。  、5.应当是受到尊重,这样说是表现作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匿名信   反语    愤慨   2、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

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3、麻木不仁   反问    4、由于作者认识到国民精神的改变比有一个健全的体格更重要,所以决定弃医从文    5、看电影   爱国主义

⒈B    ⒉总领上文;提示下文   ⒊这两句本没有因果的关系,作者在此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是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无比的愤慨。 ⒋   ⒌这一声深深的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⒍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 学医救国 决定弃医从文 作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改变人们的精神,这首推文艺。   ⒎表达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⒏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

1.叙写分别后的人生失意与对先生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委婉的遗憾和深沉的敬仰之情。  2.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就范围而言,中国是一个国家,为小,学术无国界,属于整个人类,所以为大。二者属于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3.突出和强调藤野先生人格和精神的伟大。   4.语句表达大体切近人物个性即可,不必太过拘泥。

《我的母亲》

16.①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②作者患眼疾,母亲想尽办法为其医治;?母亲与五叔的冲突。

17.第②段体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性;第③段则体现了母亲做人的刚强。

18.语言上:质朴无华、感情真挚、毫无雕琢的痕迹。写法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辅之以画龙点睛的直抒胸臆。

19.(1)转折连词“但”强调了后文叙述的母亲总是无一例外地对“我”严厉管教;这管教既有她向己的方法,又维护了“我”的自尊。〈2分)

(2)加点词连缀起来的语句,强调说明了母亲处罚孩子的惟一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云南的歌会》

一、1.工笔画。2.肖像牙齿衣饰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4.提示:注意从面容、衣饰等方面写,注意写细致。二、1.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1、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1分)  2、多是情歌酬和;也有其他故事(各1分,共2分)       

3、“一连唱败”“逼”“轻轻”“站”,“理理”,“拍拍”“笑笑”(不少于4个)      4、山野对歌 

5、工笔描绘,刻画细腻,作者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重绘肖像,如在目前。

《端午的鸭蛋》

1.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2.名声3.略4.作者的语言自然、生动,信口而出,让人倍感亲切5.典雅6.不能。这里“吱”字表现出筷子一扎下去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快感。  7议论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咸鸭蛋浓浓的赞美之情。  8引用袁枚的文章,因为这篇客观真实地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优点,从侧面反映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鸭蛋。  9《腌蛋》是很实地介绍了腌制鸭蛋的方法,带有真正的赞美之意,而他人的赞美总包含了个人的某中情感。  10略   11cāng  籍

 

吆喝》

1.引出介绍说明的对象,引出下文。  2.承上启下。3.略4.课文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然后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5.略6.(1)“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2)表现出作者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上一页  [1] [2] [3] [4] 

,八年级语文下课内现代文阅读 与答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