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 试题 | 电脑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文章资讯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词七首》教学设计-教案

《词七首》教学设计-教案

04-04 18:05:36高一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207次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duosi8.com 《词七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七首词各不同的表现特点,体会婉约、豪放派各异的风格。
2、 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 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4、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5、了解《雨霖铃》一词中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6、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7、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  雄  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8、了解《扬州慢》了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重点难点
1、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 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
3、 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过程

虞美人


一、 背景材料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 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二、 谋篇立意
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 层次结构
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
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四、写作特点
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重点难点讲析
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雨霖霖


一、 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
《雨霖霖》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二、 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四、写作特点
1、 结构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
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不管写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围绕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兰舟”旁,从墓霭沉沉的“江上”,到晓月残风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离情”不易。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将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词人表现“离情”,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从离别之前到离别之时,再到离别之后,从环境勾勒到情态刻画再到描摹寂寞,层层刻画,步步深入。
不论勾勒环境,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表达的的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主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以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总起而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本词达到情景交融的主要原因。
五、重点难点分析
1、《雨霖霖》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寒蝉雨歇,效个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悬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办。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作彼此就在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
2、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景,千里烟波,愁云弥漫,遥望远天,暮霭沉沉,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指导预习
1、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 补充注音
瑾 jin     樯 qiang
3、 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词七首》教学设计-教案
《《词七首》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tag: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