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教研课题中学课题研究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11-08 12:22:42中学课题研究
浏览次数:672次 
标签:中学课题研究大全,http://www.duosi8.com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3)集 即搜集整理,展示成果。在学生养成自觉诵读古诗文习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名言佳句。一张卡片摘一条名言或警句,注明出处,备引用时查对匡谬,务求准确。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到一定量后,再按主题归类:如勤学篇、爱国篇、忠义篇、励志篇等上传到各班设计的“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页上,实现资源共享。
  4)评 即评价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设 即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印证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的印象。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2)挖 即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风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更值得我们对封建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使学生观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颂》、《三峡》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旖旎风光;《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综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整理如下:

《在山的那边》 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信念
《生命 生命》 珍惜生命,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 豁达,乐观,发奋,进取的精神境界
《童 趣》 “天人合一”的思想“物外之趣”的审美情趣“明察秋毫”出典
《理 想》 “慎言力行”的务实品格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行 道 树》 轻利重义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整体主义精神
《第一次真好》 勇于创造,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白兔和月亮》 “游于物之外”的超脱胸怀和闲适心态
《落难的王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论语》十则 “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等
《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诗歌五首》 汉乐府、乡愁诗等诗词文化及名人佚事、历史典故
《化 石 吟》 原始文化及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
《看云识天气》 有关天气的民间谚语
《月亮上的足迹》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山 市》 封建迷信色彩的批判
《风 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兄友弟恭的思想和封建等级伦理批判
《羚羊木雕》 以和为贵,轻利重义,谦虚礼让的伦理观念
《散 步》 父慈子孝、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世说新语》两则 尚贤选能,注重文事的性情和诚实守信的品德
《郭沫若诗两首》 牛郎织女的传说
《女娲造人》 有关“女娲”的经典介绍:《楚辞》《山海经》《淮南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寻真向善求美、厚德载物的“仁爱”原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自强不息的美德
《伤 仲 永》 “孝”“仁”及“养不教,父之过”的伦理文化
《黄 河 颂》 黄河文化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 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件
《木 兰 诗》 有关乐府、民歌、少数民族称谓知识,忠孝节义、不戚戚于富贵的质朴品质
《邓 稼 先》 百年来的民族情结,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介绍,成语“刮目相待”出典
《社 戏》 江南乡村戏剧文化及风俗
《安塞腰鼓》 陕北高原地域文化,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气魄
《竹 影》 中国画高远的趣味
《口 技》 民间传统艺术
《登上地球之颠》 强烈的探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短文两篇》 《山海经》《列子》介绍,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珍 珠 鸟》 “天人合一”的思想,信赖、宽容的境界
《班羚飞渡》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和舍生取义、自我牺牲、整体主义精神
《华 南 虎》 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 狼 》 《聊斋志异》介绍,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品 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美貌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她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识,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相关文章

tag: 民族  中学课题研究,中学课题研究大全,教研课题 - 中学课题研究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